资讯动态
当前位置:首页 > 资讯动态 > 乐鱼体育游戏平台官网

资讯动态

魔幻重庆不只有 8D 地形其惊艳四座的多元文化你了解多少?

时间:2025-04-01 来源:乐鱼体育游戏平台官网

  重庆,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,位于中国西南部,是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、金融、科创、航运和商贸物流中心。它地跨东经 105°11—110°11、北纬 28°10—32°13 之间,东邻湖北、湖南,南靠贵州,西接四川,北连陕西,处在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,也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。独特的地理位置,让重庆拥有了众多别具一格的别称,诸如 “山城”“江城”“雾都”“桥都”“火锅之都” 等,每一个别称背后,都蕴含着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韵味。

  巴渝文化作为重庆的基础性文化形态,是长江上游地区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,起源于古老的巴文化,以重庆为中心,涵盖了四川盆地东部的广大区域。其历史源远流长,早在殷周时期,生活在巴山渝水的先民便以勇猛强悍和歌舞著称,即便是参战,也是 “歌舞以凌殷人”。

  从饮食文化来看,渝菜是巴渝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。重庆菜,也就是常说的渝菜,作为巴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有着独特的魅力。它重用辣椒、大蒜、生姜和花椒,味道浓烈、火爆,比川菜更具地域饮食特色,讲究麻得到位,辣得彻底,那股子畅快淋漓劲儿,就如同重庆人的性格一般豪爽。像歌乐山辣子鸡,鸡肉外酥里嫩,被大量的干辣椒、花椒包裹,每一口都麻辣鲜香,让人欲罢不能;还有毛血旺,以鸭血、毛肚、肥肠等食材为主,在红油汤底中炖煮,各种食材的鲜味与麻辣味完美融合,一口下去,热辣直冲脑门,尽显巴渝饮食的豪放风格。近年来,重庆致力于打造 “巴渝菜系”,通过举办各类美食活动,如重庆美食博览会、重庆地方菜评选等,让渝菜逐渐自成体系,向世人展现其独特魅力,为重庆文化添彩不少。

  在艺术领域,川剧无疑是巴渝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。作为我国戏曲宝库中的重要剧种,川剧历史悠远长久,融合了昆腔、高腔、胡琴腔、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,博采众家之长。其形成与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活动紧密相连,各地戏曲声腔随着移民汇聚巴渝大地,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,逐渐 “川化”,最终在辛亥革命前后达到 “五腔共和”,形成现代川剧。重庆的川剧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,清末民初,戏园之风在重庆兴起,茶园成为川剧表演的重要场所,如荟芳茶园、裕民科社等,都是当时有名的川剧 “戏窝子”,让更多人领略到川剧的魅力。如今,虽历经时代变迁,川剧面临诸多挑战,但重庆川剧人始终坚守,不停地改进革新。像川剧《金子》,大胆打破传统戏剧弊病,唱词生活化,融入流行乐元素,一经推出便在戏剧界引起轰动;还有《李亚仙》,在保留川剧唱腔原汁原味的基础上,对灯光、舞美升级,剧情渗透现代意识,展现经典新视野,让川剧这一古老艺术在现代社会中重焕生机。

  码头文化也是巴渝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。重庆历来是长江上游水路交通枢纽,江边码头林立,商船穿梭,旅人往来。独特的地理位置,造就了这里 “五方杂处,习俗各异” 的社会文化现象。码头文化孕育出重庆人耿直豪爽、热情好客的性格,他们喜欢热闹,爱扎堆,有啥说啥。在重庆的老茶馆里,总能看到一群人围坐在一起,摆着龙门阵,谈天说地,分享着生活的点滴,茶香与欢声笑语交织,尽显市井烟火气。而棒棒军更是码头文化衍生出的独特群体,他们爬坡上坎,靠着一根棒棒、两条绳索,帮人搬运货物,用汗水讨生活,成为山城一道别样的风景线,其吃苦耐劳、坚韧不拔的精神,正是巴渝文化的生动体现。

  不得不提的还有那震撼人心的川江号子,它是巴渝文化的灵魂象征。川江号子起源于巴渝地区船工们的行船劳动,是他们与险滩恶水搏斗时的精神支柱。在那航道复杂、激流险滩众多的川江上,船工们为统一动作、振奋精神,由号工领唱,众船工帮腔、合唱,喊出一声声高亢、豪迈的号子。其历史可追溯到古代巴国时期,历经岁月洗礼,持续不断的发展演变,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曲调与唱词。不同水势下有不同的号子,船行下水或平水时,号子悠扬,让人在紧张劳动后得以劳逸调剂;闯滩时,号子则雄壮激烈,激发船工们的斗志。如 “嘿咗!嘿咗!” 的号子声,仿佛带着人们穿越时空,看到纤夫们脚蹬石头手扒沙,风里雨里走天涯的坚毅身影,那是巴渝人民坚韧不拔、团结协作、顽强拼搏、乐观豁达精神品质的集中展现。即便在现代,川江号子依然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传承,有的被改编成现代歌曲,有的走进校园,让新一代感受其独特魅力,延续巴渝文化的血脉。

  重庆,这座充满了许多活力的城市,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,移民文化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,贯穿了其发展的始终,与重庆本地文化相互交融,共同塑造了独特的城市风貌与人文精神,对今日重庆人的精神情况、性格品格和人文精神的形成影响深远。

  回首往昔,重庆历史上的移民浪潮波澜壮阔,其中三次大规模的内迁移民尤为引人注目。

  元末明初,战乱频仍,重庆人口锐减,土地荒芜。彼时,湖北罗田人徐寿辉率领红巾军起义,其部下湖北随县人明玉珍于元顺帝至正十七年(1357 年)率军入川,陆续占领川蜀之地,后自立为陇蜀王,定都重庆,国号夏。1366 年明玉珍死后,子明升继位,直至 1371 年朱元璋派兵入蜀,明升降。在此期间,明玉珍及其子在重庆统治 15 年,部下多为湖北人,大夏政权灭亡后,数万部下多留居重庆。与此同时,明朝官军占领湖广后,与红巾军有牵连的人为躲避捕杀,也纷纷迁入重庆地区。据石柱等地的家谱记载,洪武二年(1369 年),诸多家族从湖北麻城孝感等地启程入川。明朝建立后,为稳定社会、发展生产,中央及当地官吏大规模组织移民,鼓励湖广百姓迁移入巴蜀,大量移民涌入重庆各地,或务农,或从商,落地生根。

  明末清初,天下大乱,张献忠起义,战火纷飞,加之自然灾害肆虐,重庆地区人口流失严重,十室九空。清政府为恢复经济,实行移民垦荒政策,引发了历史上第二次 “湖广填四川” 运动。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等十余个省的大量移民,沿着川江水路,浩浩荡荡进入川东,重庆成为他们定居、繁衍、创业的重要据点,也是向全川扩散或 “二次移民” 的中转站。外来移民在重庆大兴土木,建房舍、开店铺、营造会馆,为重庆的经济复苏注入强大动力。雍正年间,重庆城已是 “兵民聚处、户口实繁”,道光四年(1824 年)重庆城有 17750 户,65286 人,此后人口逐年递增,至光绪二十七年(1901 年),重庆城市人口约达 30 万人,超越成都,成为西南第一大城市。

  1937 年,全面抗战爆发,重庆迎来了又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潮。战区的高等院校、学术文化机构和无数百姓纷纷内迁至此。当时,北平、上海、天津、南京等地的高等院校如国立中央大学、私立复旦大学等 31 所,为求学术薪火不灭,长途跋涉迁至重庆,建立抗战教育基地;众多学术文化机构及文化名人也相随而来,至 1943 年上半年,在重庆的全国性文艺团体已有 35 个,文艺精英汇聚一堂;战区百姓为躲避战乱,拖家带口奔赴重庆,仅到 1938 年 6 月,长江中下游来渝入户的人口就达 41.9 万余人。随着移民的持续涌入,重庆人口急剧增长,1946 年达到 124.5 万人,创有史以来的顶峰,其中移民人数超 80 万人。

  这些移民浪潮给重庆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在人口构成方面,使重庆成为一个多民族、多地域人口融合的大熔炉,各地移民带着不同的血缘、基因汇聚于此,相互交融,让重庆人的血脉更加多元丰富。

  从语言角度来看,重庆方言脱胎于古巴蜀语,在历次移民潮的冲击下,不断吸收融合各地语言精华。历史上多次从湖广、黔、渝等地涌入的移民,将不同时期的湖广话带入重庆,与本土方言相互碰撞、渗透,经过岁月的沉淀,形成了如今独具特色的重庆方言。重庆方言虽与成都方言同属西南官话成渝片区,但在语音、语调、词汇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,如重庆话儿化音多些,语速较快,像 “楼脚”“啷个办” 等词汇极具地方特色,一些方言岛如荣昌的客家话、潼南龙形镇的老湖广话等,更是各个时期移民原语言的活化石,见证了语言融合的历史进程。

  移民对重庆的风俗习惯影响深远。不同地域的移民带来了各自家乡的节庆习俗、婚丧嫁娶传统,在重庆这片土地上相互借鉴、融合。湖广移民带来的大禹祭祀传统,在重庆生根发芽,每年湖广会馆都会举行盛大的禹王祭祀典礼,这一活动不仅传承了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,更成为凝聚湖广移民后裔情感的精神纽带,让古老的祭祀仪式在巴渝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;在婚俗方面,既有巴渝本地传统的影子,又融入了湖广、江浙等地的礼仪元素,形成了既热闹喜庆又讲究礼仪的重庆婚俗特色。

  在经济领域,移民更是功不可没。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经营理念,推动重庆各行各业蒸蒸日上。清初 “湖广填四川” 时,移民带来了新的农作物品种与种植技术,让重庆的农业生产得到极大提升;抗战时期,内迁的工厂、企业为重庆工业注入强大动力,使其迅速成长为抗战大后方的工业重镇;三线建设时期,大量工厂、科研院所迁至重庆,奠定了重庆雄厚的工业与科学技术基础,为日后的发展腾飞筑牢根基。

  如今,重庆的移民文化已深深融入城市的每一寸肌理,成为城市发展的灵魂支撑。漫步在重庆街头,湖广会馆那黄墙灰瓦、飞檐翘角的古建筑群静静矗立,它是 “湖广填四川” 移民潮的历史见证,承载着移民先辈们的奋斗记忆;穿梭于磁器口古镇,古色古香的街巷里,能听到各地口音交织,品尝到融合多元风味的美食,感受着往昔移民留下的生活气息;走进三峡博物馆,馆内陈列的文物与史料,无声诉说着三峡百万大移民的壮丽史诗,展现出当代重庆人顾全大局、无私奉献的移民精神风貌。这些无一不是重庆移民文化的生动注脚,时刻提醒着人们,这座城市因移民而兴,因包容而盛。

  抗战时期,重庆作为陪都,承载着厚重且特殊的历史记忆,陪都文化应运而生,为重庆的城市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  1937 年,七七事变爆发,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,淞沪会战失利、南京喋血,国民政府面临生死抉择。出于战略考量,国民政府毅然决定迁都重庆,自此,重庆肩负起战时首都的重任,成为中国抗战的大后方,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。

  在那段艰难岁月里,重庆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,各界精英纷至沓来。大批工厂内迁,为重庆带来了先进的工业技术与设备,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基础。众多高等院校也迁至重庆,如国立中央大学、私立复旦大学等 31 所高校,让这座城市瞬间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与学界泰斗,学术氛围空前浓厚,为抗战时期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。同时,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央代表团来到重庆,成立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,各派中央机关及其领导人也齐聚于此,不同政见、不同治国主张的各方力量在此团结一心,共御外敌,使重庆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舞台。

  如今,漫步在重庆街头,仍能探寻到诸多见证那段烽火岁月的遗迹。位于渝中区两路口街道健康路街 1 号的美国大使馆旧址,始建于 1942 年,仿巴洛克式砖木结构,静静矗立,诉说着战时陪都重庆国际政治、外交地位的提升。南岸的苏联驻重庆大使馆旧址,虽历经沧桑,却依然散发着历史的韵味,、周恩来、蒋介石曾频繁出入,诸多影响抗战走向的决策在此商议敲定。渝中区南纪门凤凰台 35 号的法国领事馆旧址,黄色洋房别具风情,券拱与小青瓦歇山式屋顶完美融合,东西方建筑元素相得益彰,尽显历史的厚重与多元。

  而蒋介石的官邸 —— 林园,更是那段历史的鲜活见证。林园位于重庆西郊歌乐山,传说因大禹与涂山氏之女成婚时歌乐于此得名。1938 年 11 月蒋介石在此修建官邸,后赠予林森,林森居住 4 年,1943 年因车祸辞世葬于园内。之后蒋介石收回扩建,形成以一、二、三、四号楼为核心的建筑群。一号楼(中正楼)是蒋介石住宅,二楼的卧室与工作室、一楼的会客厅等布局井然;二号楼(美龄楼)为宋美龄居所,楼上套房精致典雅;三号楼曾是马歇尔公馆,见证了国共调停的风云变幻;四号楼作为林森公馆,后成为 “林森纪念堂”。国共重庆谈判期间,、蒋介石等曾在此会晤,石桌石凳依旧,无声诉说着当年的风云故事,让人仿佛能穿越时空,感受到历史脉搏的跳动。

  这些遗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,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。它们承载着先辈们的热血与牺牲,时刻提醒着后人铭记历史、缅怀先烈。如今,部分遗址已被妥善保护并开发成博物馆或文化景点,如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、史迪威将军博物馆等,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瞻仰,在传承历史记忆的同时,也为重庆的文化旅游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,让陪都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芒。

  重庆的步行街文化蒸蒸日上,其中解放碑步行街堪称典范。它位于重庆市渝中区,创立于 1997 年,是中国西部第一条商业步行街,也是首批全国示范步行街。其以人民解放纪念碑为中心向四周延展,纯街道占地面积达 1.2 平方公里,纯步行街区长度为 1500 米,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,镶嵌在重庆的城市版图之上。

  解放碑步行街的历史底蕴深厚,它的起源可追溯至抗战时期。彼时,这里作为各大企业的聚集商圈,承载着城市的经济脉络,见证了风雨沧桑。新中国成立后,“人民解放纪念碑” 几个大字熠熠生辉,更是让这片区域声名远扬,成为重庆人民心中的精神象征。

  如今的解放碑步行街,集购物、美食、休闲、娱乐于一体,商业活力四溢。这里汇聚了众多国际知名品牌,如路易威登、古驰、普拉达等 160 余个,同时也有承载着几代重庆人记忆的老字号,像小滨楼、顺庆羊肉、颐之时等,让游客既能感受时尚潮流的脉搏,又能品味地道的重庆风味。酸辣粉、串串香、重庆小面等特色小吃香气四溢,刺激着过往行人的味蕾。漫步街头,还能看到许多大型活动和节庆在此举办,如西部钟表节、国潮咖啡文化节等,尽显重庆的商业创新与消费活力。

  不仅如此,解放碑步行街的夜晚更是魅力非凡。当华灯初上,霓虹闪烁,整个街区仿若披上了梦幻的外衣,流光溢彩。会仙楼观景台吸引着人们登高俯瞰,将两江交汇的壮丽美景尽收眼底;国泰艺术中心的红色建筑则如同一颗艺术明珠,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,各类精彩演出轮番上演,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一场场视听盛宴。

  除了解放碑步行街,观音桥步行街、弹子石老街、磁器口古镇等也各具特色。观音桥步行街位于江北区,是重庆的另一大重要商业街区,这里现代高楼与历史建筑相互映衬,夜晚灯火辉煌,宛如星河;弹子石老街保留了重庆开埠时期的独特韵味,法国水师兵营、王家大院等历史建筑,让人仿若穿越回那个动荡的年代,沉浸于中西合璧的风情之中;磁器口古镇虽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步行街,但其古色古香的建筑与缤纷的小吃相得益彰,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悠然漫步,感受重庆的慢生活,领略古镇的独特魅力。这些步行街宛如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,共同勾勒出重庆独特的城市风貌,展现着这座城市的活力与风情,承载着市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,也吸引着八方游客纷至沓来,沉浸在重庆独有的都市魅力之中。

  重庆的建筑文化独具魅力,其中吊脚楼作为重庆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,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。它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前,是巴渝地区独有的居住形式。那时的人们依山而居,充分的利用山地地形,以杉杆撑起木楼,使其半悬空中,呈现出虎坐形的独特姿态。干栏悬于空中,隔江而望鳞次栉比,层层递进,无比壮观。

  抗战岁月里,战机一次次地对家园无情轰炸,吊脚楼因其简易的搭建模式,能在短短几天里成片新生,其顽强的生长力更是奠定了巴渝文化 “乐观向上” 的人文基调。

  在重庆的诸多古镇,如磁器口、江津区中山镇、洪安老街、蚩尤九黎城、中益土家山寨、濯水古镇、宁厂古镇、白沙古镇、龚滩古镇等地,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古老吊脚楼建筑。它们背靠高山,面向江水,桥下溪水潺潺,让人仿若置身于诗意的画卷之中。如今,一些地方也在积极打造吊脚楼风格的建筑,像磁器口后街的吊脚楼广场,高度还原山城吊脚楼形态,融入丰富历史背景,延续巴渝文化精神,让人感受老重庆味道。

  重庆桥梁众多,享有 “桥都” 的美誉。这一称号可谓实至名归,重庆现有各类桥梁总数已超过两万座,主城区长江和嘉陵江上的特大桥就有 105 座,桥梁密度在全国独占鳌头。从历史发展看,重庆的桥梁建设源远流长,自古代起,人们为跨越山水阻隔,就开始修建桥梁。随时代进步,桥梁技术更是日新月异。

  重庆的桥梁类型丰富多样,拱桥、梁桥、斜拉桥、悬索桥和组合型桥梁应有尽有,堪称中国的 “桥梁博物馆”。长江大桥复线桥是世界最大跨度的梁桥,朝天门大桥为世界最大跨度的钢拱桥,菜园坝长江大桥是世界最大跨径共轨两用结构拱桥,万县长江大桥是跨径最大的钢筋混凝土拱桥,巫山长江大桥是世界最大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。

  这些桥梁不仅是交通要道,还成为了靓丽的文旅地标。白居寺长江大桥以其独特的 “生命之源” 桥塔与水滴桥墩设计,成为市民游客热衷的打卡地;东水门长江大桥连接渝中区和南岸区,双塔单索面钢桁梁斜拉梁桥的独特造型,外轮廓圆润的天梭造型极具观赏性,与千厮门嘉陵江大桥合称 “重庆两江大桥”,已然是重庆的城市名片。此外,重庆还有许多与桥有关的地名,如荣昌的施济桥,是成渝古驿道必经之地,见证了历史沧桑;大渡口的八桥镇,因辖区内曾有八座小石桥得名,每座桥背后都有着温暖的故事,承载着当地人的乡愁记忆,这些都为重庆的桥梁文化增添了别样的人文韵味。

  重庆的民俗风情独具韵味,土家族摆手舞、苗族赶秋节、秀山花灯等民俗活动精彩纷呈,展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。

  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标志性的民俗文化,有 “东方迪斯科” 之称。它主要流传在鄂、湘、渝、黔交界的酉水河和乌江流域,以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、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、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等地为主要传承地。作为一种原始的祭祀舞蹈,摆手舞是土家族人们祭祀祖先、祈祷过年、喜庆佳节等活动中的群众性舞蹈,以讲述人类起源、民族迁徙、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,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信息。舞者们伴随着阵阵锣鼓声围圈而舞,动作独特,手脚成顺向同时动作,两人相对,踢踏摆手,扭腰旋转,刚健有力。舞蹈分为 “大摆” 和 “小摆”,包含 “单摆”“双摆”“旋转摆” 等多种基本动作,还有 “生产舞”“马前舞”“饮宴舞” 等不同主题的舞蹈段落,生动展现土家族的生产生活场景。如今,每逢重大节日,土家族聚居地都会举行盛大的摆手舞活动,男女老少身着盛装,齐聚摆手堂前,尽情欢舞,热闹非凡,让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代代相传。

  苗族赶秋节是苗家人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,流行于重庆秀山县,每年立秋日举行。届时,山山寨寨的苗家人身着绚丽多彩的节日盛装,扶老携幼,邀朋结伴,从四面八方涌向秋场。秋场上锣鼓喧天,歌声飞扬,各种民俗活动令人目不暇接。打秋千是赶秋节的重头戏,苗族八人秋别具特色,其秋千为轮状,高约 6 米,可乘坐八人。送秋人用力推动,秋千旋转起来,越转越快,人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。当秋千停止时,处于秋千顶上的人须唱歌,不少青年为展现自己,故意停在上面,用歌声向恋人吐露心声。此外,还有舞狮子、玩龙灯、上刀梯、跳猴儿鼓舞、歌台赛歌等精彩节目。节日期间,青年男女借机物色情侣,互诉衷肠,让整个秋场洋溢着浪漫与欢乐的气息。

  秀山花灯则是集宗教、民俗、歌舞、杂技、纸扎艺术为一体的民间文化瑰宝,是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土、苗、汉各族人民喜爱的民间歌舞。它历史悠远长久,起源于唐宋,延续于元明,兴盛于清代,遍及全县各村寨、城镇,尤以隘口、清溪等地为盛。秀山花灯传统表演形式有 “耍灯”(又称 “跳团团”)和 “单边灯”(又称 “单边戏”)两种。“耍灯” 由一旦(幺妹子)、一丑(花子)演唱民间小调的歌舞,有时增至多人穿插表演;“单边灯” 有一定故事情节,有生、旦、丑等简单人物角色,以多首民间曲调演唱花灯小戏,两种形式均在堂屋或院坝进行表演。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十五元宵节期间的夜晚,各村寨花灯班子纷纷出动,演出前要设 “灯堂”,举行祭灯仪式,之后按日程到各村各户表演。表演内容丰富多样,根据主家情况演唱不同曲调,如主家接 “孝福灯” 要表演《二十四孝》,有老人之家则表演《送寿月》等。主家会给花灯班子彩礼或请吃醪糟、糍粑等,演出结束还有《采茶》《谢酒》等谢幕曲调。整个活动充满仪式感,承载着当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祈愿,展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。

  重庆的民俗文化中,特色美食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重庆火锅自不必说,那热辣滚烫的锅底,涮上毛肚、鸭肠、黄喉等食材,每一口都是满满的幸福感。还有酸辣粉,以酸辣味道和细软口感著称,红薯粉爽滑劲道,搭配上特制的辣椒油、醋、肉酱等调料,让人欲罢不能。此外,山城小汤圆、合川桃片、江津米花糖等传统小吃也各具风味,承载着几代重庆人的记忆,是游子心中浓浓的乡愁。

  重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宛如璀璨星辰,熠熠生辉,它们承载着巴渝大地的历史记忆与人文精神,是重庆文化的瑰宝,在岁月的长河中代代相传,延续着城市的文化根脉。

  铜梁龙舞无疑是其中一颗最耀眼的明星,享有 “中华第一龙” 的美誉。它兴起于明、盛于清,历史源远流长。清光绪年间的《铜梁县志・风俗篇》生动描绘了铜梁龙舞的盛大场景:“上元张灯火,自初八九至十五日,辉煌达旦,并扮演龙灯、狮灯及其他杂剧,喧阗街市,有月逐人、尘随马之观。” 铜梁龙舞最初只是简单的街头杂耍,动作寥寥无几,经过历代艺人的精心雕琢,逐步融入音乐、舞蹈、戏曲、杂技等多元元素,形成了龙灯舞和彩灯舞两大系列,涵盖大蠕龙、火龙等 30 余个品种,动作多达数百个。其代表品种大蠕龙造型独特,色彩艳丽,气势磅礴,雍容华贵,既有传统艺术风格,又饱含浓郁民族文化意蕴;火龙更是一绝,以铁水打金花,配合不一样的材质的导引火、口中火、脊上火、腹中火、场中火、升天火等,营造出狂热的立体火阵,精彩绝伦。

  铜梁龙舞的传承人们为这一非遗的发展付出了诸多心血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(铜梁龙舞)代表性传承人黄廷炎,自儿时起便与龙舞结下不解之缘,成长于铜梁安居古镇的他,每逢节庆,总会追着舞龙队满街跑。14 岁进入铜梁川剧团后,他从武生成长为剧团编导,积累了深厚的艺术功底。1988 年,北京首届国际旅游年舞龙大会,铜梁川剧团代表四川省参赛,黄廷炎主动担当龙舞导演,负责 50 米长大蠕龙的动作编排与训练。面对当时民间舞龙仅有几种简单套路的状况,他大胆创新,加入故事情节,以舞蹈形式编排,融合川剧特色场景、音乐、体育、杂技,设计出 “龙出宫”“快游龙”“大回宫” 等 20 余个新表演形式,一举夺冠,让铜梁龙舞登上艺术大雅之堂。此后,他持续钻研,1999 年担任新中国成立 50 周年庆典龙舞方阵总编导,历经 7 个多月、58 次修改,使龙舞方阵惊艳全场,为铜梁龙舞赢得举世瞩目。在他的推动下,铜梁龙舞不仅成为重庆十大文化符号之一,还走向世界,频繁亮相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系列庆典、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、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,远赴美国、英国、法国、日本、韩国等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交流演出,向全球展示巴渝文化魅力。如今,虽年近八旬,黄廷炎依旧活跃在龙舞传承一线,在铜梁的校园、各地的舞台上,都能看到他指导新人的身影,将毕生技艺丝毫没有保留地传授下去,确保铜梁龙舞后继有人。

  荣昌夏布也是重庆非遗的杰出代表,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,彼时被称为 “蜀布”。据《书・地理志》记载,唐朝时,荣昌夏布 “轻如蝉翼,薄如宣纸,平如水镜,细如罗绢”,作为贡布声名远扬。2008 年,“荣昌夏布织造技艺” 荣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。

  荣昌夏布以苎麻为原料,历经打麻、刮青、绩纱、牵线、穿扣、上浆、织布、漂洗、晾晒、整形、印染等多道精细工序,全程不依赖化学原料,纯手工与自然力量完美结合,织就的夏布质感独特,是对大自然最本真的呈现。在荣昌,有许多坚守夏布技艺传承的匠人,像颜先英一家,世代以夏布织造为业,她是家族第 29 代传承人,其祖父颜坤吉更是荣昌夏布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。曾经,因织造夏布工序繁杂、辛苦且经济效益欠佳,年轻人纷纷转行,技艺濒临失传。但颜先英不离不弃,多年来致力于传承推广夏布技艺,她手把手教徒弟,将祖父传下的融入夏布制作十几道工序的歌谣也传授下去,让学员们在古朴的织布机前,感受夏布 “生长” 的神奇。

  值得一提的是,荣昌夏布还吸引了不少外国友人的目光。美国外教王雅丽,偶然间接触到荣昌夏布后便被深深吸引,拜颜先英为师学习织造技艺。还有来自印度孟买的陈吉锋,因妻子唐艺出身夏布世家,与夏布结缘,二人发挥各自优势,在传承古老技艺的同时,融入时尚元素,让荣昌夏布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。如今,以荣昌夏布为原料制作的服饰、文创产品、工艺品层出不穷,既保留传统韵味,又契合现代审美,畅销国内外,为古老夏布注入全新活力。

  大宁河刺绣,又称巫溪嫁花,主要分布于巫溪县境内多地,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其历史可追溯至尧舜时期的古巫咸国,发源地就在巫溪宁厂古镇一带。巫溪嫁花图案丰富、主题鲜明,多为床套、床帘、蚊帐等出嫁 “嫁妆”,凝聚着绣娘对美好婚姻的期盼,承载着巴渝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。

  唐丽娟是大宁河刺绣的代表性传承人,她自幼受母亲影响,对刺绣痴迷。早年身为乡村教师的她,眼见这一古老技艺日渐式微,毅然挺身而出,开启保护传承之路。20 年间,她不辞辛劳,奔走于大宁河的各个角落,收集古老绣片 400 余幅,修复 100 余幅,整理文字资料 10 万余字,为申报非遗奠定坚实基础。2010 年,大宁河刺绣亮相上海世博会,凭借精巧绣工与雅艳色彩备受赞誉;2011 年,正式被列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此后,唐丽娟持续创新,拓展刺绣内容,将本地山水、花鸟、人物乃至名画都纳入创作范畴,让大宁河刺绣在传承中创新,在创新中发展。她还带领团队研发 460 多个非遗衍生品,斩获 18 项国家专利,作品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外宾。不仅如此,她积极助力脱贫攻坚,在多地建立就业扶贫车间,带动数百村民就业增收,探索出 “传统非遗 + 文旅” 融合发展的成功范例,让大宁河刺绣从 “活” 起来迈向 “火” 起来。

  这些非遗项目仅仅是重庆非遗宝库中的冰山一角,重庆还有梁平木版年画、大足石雕、苗族民歌、土家玩牛、刘氏刺熨疗法等众多国家级、市级非遗项目,它们犹如点点繁星,共同勾勒出巴渝文化的璀璨夜空。这些非遗不仅是技艺的传承,更是重庆人精神家园的坚守,在新时代,它们持续绽放光芒,吸引着慢慢的变多人关注,让巴渝文化的独特魅力世代相传,永不落幕。

  重庆,这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城市,宛如一座文化的宝库,巴渝文化、移民文化、陪都文化、步行街文化、独特建筑文化、民俗风情以及非遗瑰宝等多元文化在此交融汇聚,共同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、独具魅力的文化画卷。

  这些丰富多元的文化元素,是重庆发展的灵魂根基,它们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记忆,更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,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。从热闹繁华的解放碑步行街,到古朴宁静的磁器口古镇;从震撼人心的铜梁龙舞,到精美细腻的荣昌夏布;从麻辣鲜香的重庆火锅,到韵味悠长的川剧唱腔,重庆文化的魅力无处不在,渗透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,融入进人们的日常生活。

  重庆文化,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,它以独特的地域特色、丰富的内涵底蕴,向世界展示着中国文化的多元与包容。在未来的发展征程中,让我们携手共进,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财富,用心去保护、传承与创新,让重庆文化的光芒永远闪耀,为子孙后代留下永不磨灭的文化印记,向着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奋勇前行。

  热爱实时知识 从不同的角度诉说 看尽天下事 讲出百样花 关注我,每天分享不一样的精彩。